2002年,全市人民在中共通州市委、通州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积极应对入世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着力实施“五大战略”,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优化环境、转变作风三项重点工作,进一步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开放,全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据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3.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下同)11.4%,其中,一产增加值20.66亿元,增长0.7%;二产增加值69.21亿元,增长14.2%;三产增加值54.12亿元,增长12.4%。全市财政收入10.0亿元,增长22.6%,同口径增长7.5 %。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地区间发展和招商引资不平衡性较大,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难度增加等等。
一、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在种植面积上“缩粮缩棉”,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淡水养殖。2002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0.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1%,其中农业产值28.65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0.38亿元,增长12.9%;牧业产值5.19亿元,增长10.5%;渔业产值5.80亿元,增长8.5%。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新型适用、高效的新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得到运用和推广。全市年末全部拥有农业机械化总动力32.46万千瓦,增长5.3%;大中型拖拉机764台,小型拖拉机6899台,联合收割机拥有量93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428台,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3.57万吨,比上年下降3.3%;农村用电量4.65亿千瓦小时,增长3.3%。
开放型农业有新突破。2002年,我市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已有绿涛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农字号外贸企业落户通州,实际利用外资208万美元。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2002年全市“三资”投资农业达3.71亿元。
二、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经济在连续保持高效增长的基础上,2002年又创新高,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310.59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19.1%;全市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6.17亿元,增长23.0%;实现利税19.71亿元,增长26.5%,其中,利润11.85亿元,增长34.5%。规模企业的拉动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凸现,2002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5.8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19.97亿元,利税12.34亿元,分别增长19.8%、24.2%和29.1%。重点骨干企业稳步扩张,全市41家重点骨干企业完成产值86.3亿元,增长22.1%;产品销售收入81.3亿元,增长22.8%;利税9.8亿元,增长30.1%,其中利润7.3亿元,增长38.9%,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3.5%、67.8%、79.4%和88.0%。个私经济迅猛发展,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7.1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23.38亿元,利税6.71亿元,分别增长15.7%、20.4%和26.1%。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50.6%。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我市工业增长新亮点,全市23个镇工业园区入园企业450家,金通大道、金江大道经济开发带建设快速启动。
定报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
建筑业稳步发展。2002年完成施工产值84.6亿元,增长16.7%;竣工各类房屋面积567万平方米,增长37.6%;承建高大规模工程211项,增长42%。获“扬子杯”奖18项,“白玉兰杯”奖8项;获省及国家级优秀QC成果42项,国家专利47项,创省级施工工法25项。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8亿元,增长17.2%,其中城镇集体以上投资完成额11.3亿元,增长12.7%。在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完成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6.8亿元,增长25.7%;技术改造投资2.2亿元,增长2.8%;房地产开发投资1.7亿元,增长10.2%。房地产市场持续活跃,商品房供求两旺,全年共销售各类商品房15.4万平方米,增长2.8%;销售额1.6亿元,增长1.7%。全社会技改投入大幅攀升,全年突破20亿元,创通州投资史新高。全市65个超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55亿元,竣工项目35个,完成投资5.12亿元,重点项目的竣工投产为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四、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金江大道、川叠公路、苏318线建成通车,海防、平海公路等骨干道路建设进展顺利。全年水陆货运总量640万吨,货运周转量32469万吨公里,客运量860万人次。
邮政电信业务总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031万元,增长8.2%。信息基础建设得到加强,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城乡程控电话机新增7.2万门,容量突破34万门;农市话新装5.2万号线,累计26.5万号线,主线普及率达到20号线/百人。
旅游开发逐渐升温,观光旅游业出现新亮点,开沙岛风景区初具规模,南通绿园休闲农庄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全市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商品购销两旺。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0.2亿元,增长11.1%。从地区看,市零售额为16.7亿元,增长12.0%;市以下零售额为23.5亿元,增长10.5%。全市新、改、扩建各类市场10个,累计达105个。集市贸易成交额53亿元,增长5%。
市场物价总体水平基本与上年持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1%,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8.2%。
六、对外经济贸易
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招商活动,开放型经济取得重大突破。全年新批外资项目71个,投资总额1.4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837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51万美元,分别增长82.1%、139.9%、266.4%和113.0%,创历史最高水平。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全年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4.11亿美元,增长9.9%,其中,完成自营出口总额3.37亿元美元,增长16.5%。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2002年新签外经合同额2335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364万美元,当年新派劳动合作552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30.1%、99.8%和120.8%。开发区、重点镇、重点企业在全市开放型经济中龙头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税收增长较快。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同口径增长7.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7亿元,增长39.3%。全市财政支出7.35亿元,增长36.8%。
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各项金融业务稳步发展。年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132.97亿元,比年初净增20.09亿元;贷款投放增长较快,比年初增加9.41亿元。贷款结构呈现新的变化,生产型贷款、消费性贷款均较快增长,在满足优质骨干企业、出口创汇企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资金需求的同时,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贷款发展迅速,年末全市个人中长期消费性贷款已达1.87亿元。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为受灾户和企业单位尽快恢复生产、稳定社会、支持经济建设发挥了应有作用。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再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市调整认定企业研发机构累计达169家,通过南通市级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8家,其中省级1家。全年开发各类新产品238只,其中国家级5只,省级20只。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其中国家级3家,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0家,累计达34家,其中省级27家。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基础教育继续巩固提高,高考录取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幼儿园入园率9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98%,初中毕业升学率82.5%。重点学校创建工作成效显著,通州中学、西亭中学、平潮中学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高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取得新成绩。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市场渐趋规范,文艺创作喜结硕果,小品《买荫凉》获全国第九届“中国曹禺戏剧小品大赛”一等奖。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加快,新增有线电视用户7500户。党政数据网集团用户已达400户,建成信息化示范小区3个。《通州日报》期发行量2万份。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服务的改革,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市人民医院病房楼正式投入使用,建成省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市和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市。
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率99.4%。
体育设施进一步改善,群众性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被评为省十佳体育先进市、业余训练先进市。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全面加强。完成城市和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旧城改造大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世纪大道改造、江海明珠广场、金通大道亮化工程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工程相继建成,引江供水工程顺利完成。内河水系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城市绿化水平显著提高,新增绿化面积21.7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38%。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的省级调研,创业、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年新、改、扩建项目“三同时”执行率100%,治污设施运转率97%以上,城区污水处理厂如期竣工,大气自动监测站建成投运。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29.21万人,人口出生率5.4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4‰。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454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97元,分别增长6.29%和6.27%,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103.29亿元,比年初净增加14.23亿元。
市政府年初确定的10件实事项目全部完成,改造各类危桥130多座,改建草危房1424间,555户低保户搬入新居,千户扶贫工程取得新进展,592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职工养老社会化发放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2.5%,再就业率59%。
附:通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
单位
|
2002年
|
±%
|
指 标
|
单位
|
2002年
|
±%
|
年末总人口
|
万人
|
129.21
|
-0.8
|
工业产品销售率
|
%
|
96.8
|
0.8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2.44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
亿元
|
46.8
|
17.2
|
国内生产总值
|
亿元
|
143.99
|
11.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40.2
|
11.1
|
#第一产业
|
亿元
|
20.66
|
0.7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
|
100.1
|
|
第二产业
|
亿元
|
69.21
|
14.2
|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
%
|
98.2
|
|
#工业
|
亿元
|
59.72
|
15.6
|
进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4.11
|
10.5
|
第三产业
|
亿元
|
54.12
|
12.4
|
#出口
|
亿美元
|
3.37
|
16.5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元
|
11102
|
11.7
|
进口
|
亿美元
|
0.74
|
-10.5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50.13
|
-8.0
|
金融机构存款金额(本币)
|
亿元
|
132.97
|
15.1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0.71
|
-18.4
|
#居民储蓄金额
|
亿元
|
103.29
|
13.8
|
油粮总产量
|
万吨
|
6.64
|
6.8
|
金融机构贷款金额(本币)
|
亿元
|
55.81
|
16.9
|
肉类总产量
|
万吨
|
4.24
|
6.3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10.0
|
22.6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3.55
|
7.6
|
#地方财政收入
|
亿元
|
5.37
|
39.3
|
定报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35.05
|
22.5
|
财政支出
|
亿元
|
7.35
|
36.8
|
#国有工业
|
亿元
|
0.4
|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人
|
7597
|
6.3
|
集体工业
|
亿元
|
1.67
|
-25.8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人
|
4547
|
6.3
|
股份制工业
|
亿元
|
3.67
|
-24.6
|
合同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8371
|
266.4
|
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
|
亿元
|
9.88
|
20.0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2651
|
113.0
|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
|
亿元
|
8.29
|
40.7
|
|
|
|
|
(责任编辑:成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