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数据解读

2024年通州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分析—— 2024年全区经济运行分析之十二

发布时间: 2025-02-25 17:11:02
信息来源: 南通市通州区统计局
【字体:

2024年,通州区规模以上服务业总体呈现“U”的走势,九大行业营业收入累计增速“六升三降”,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有较好增势,但也存在部分行业走势低迷,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等问题。

一、整体运行情况

1.营业收入增速呈“U”型走势。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下同)增长9.3%,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重点行业、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14.5%、17.5%。从增速走势看,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呈“U”型趋势:一季度最高但逐月回落,二季度末时达到低谷,三、四季度缓慢回升。

分析2.25-1.png

2.行业运行呈“六升三降”。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9大行业营业收入呈现出“六升三降”的运行态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除房地产开发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6.0%、46.2%、8.3%、10.1%、12.0%、4.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下降7.7%、22.4%和24.5%。

3.新增企业拉动作用明显。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共新增32家单位,其中月度新增19家,年度新增13家。从拉动作用看,19家月度新增企业合计拉动全年营业收入增速7.7个百分点,拉动重点行业增速19.2个百分点;从新增体量看,32家新增单位户均营业收入3454.1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倍。

2024年规模以上服务业新增纳统情况

分析2.25-5.png

4.服务业派生产业情况。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单位、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3.4%、29.0%、11.2%,分别比上年提高26.7、14.4、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下降5.0%,比上年回落10.4个百分点。

分析2.25-2.png

二、行业运行亮点

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位增长。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6.2%,比上年提高38.9个百分点,实现年度间高位增长,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68.9%,分别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规模以上服务业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速4.1、10.3个百分点。

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良好。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2.0%,高于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2.7个百分点,应付职工薪酬、研发费用、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4.8%、53.3%、361.4%,营业成本下降0.5%,行业健康运行。

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1%,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该行业营业收入累计增速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全年月度“入规”10家企业,占全区月度新增企业数量的52.6%,拉动该行业营业收入增速11.4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1.各板块间发展不均衡。从在库数量看,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最多的板块为高新区52家,数量最少的板块仅有3家,数量差距明显;从在库体量看,高新区、兴东街道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70.9%,体量最小的板块仅占全区0.1%,体量差距大;从累计增速看,2024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增速最高的板块比最低的高62.3个百分点,增速差距大。

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持续低迷。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下降24.5%,比上年回落83.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上年新增单位质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在2023年的新增单位中,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的企业仅占9.1%,其中有4家降幅超过90%,负增长的新增单位合计拖累行业营业收入增速30.2个百分点,亟需培养一批高质量新增企业,扭转低迷态势。

3.企业经营成本负担加重。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成本增长9.7%,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成本增长速度超过了营业收入增速。同时,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期末用工人数下降5.9%,但是应付职工薪酬增长14.3%,反映出全区服务业企业用工成本上升,是制约全区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

四、对策建议

1.培育新增量,持续推动纳统工作。各主管部门应继续重视服务业企业引进及纳统工作,形成纳统合力。同时,主管部门还要关注新增企业的后续成长,加强规模以上服务业在统企业扶持引导,增强其发展后劲,确保新增企业带来的增长点具有可持续性的。

2.强化行业政策引领,优化营商环境。行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关注行业新动向,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先进做法,及时制定适宜通州发展的惠企政策。加大对企业在税收、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撑力度,特别是财税政策扶持、金融信贷支持。同时要强化政策执行,深入贯彻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和获得感,将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3.多处着力助企业降本增效。做好基础设施保障,建立相关产业企业信息沟通渠道,依托通州产业特色,继续壮大园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针对企业招工难、用工成本高的问题,继续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探索建立政企合作的大学生人才库,向有意向的企业派遣所需人才,费用由政府、企业共同承担,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用工需求,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撰稿:秦 硕

核稿:张国峰

(责任编辑:贲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累计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