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数据解读

一季度通州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分析

发布时间: 2024-05-20 09:47:06
信息来源: 通州区统计局
【字体:

区统计局供稿(秦硕)今年以来,通州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南通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推出多项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使全区服务业发展动能增强,积极因素增多,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良好开局。

一、一季度服务业运行情况

(一)营业收入增长平稳。一季度,通州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1.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5.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4.2%,保持在稳定增长区间。

(二)行业运行呈“七升二降”。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9大行业营业收入增速呈现出“七升二降”的运行态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除房地产开发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0.0%、8.5%、10.8%、12.7%、25.7%、29.3%、16.9%;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同比下降1.2%和25.1%。

(三)板块运行呈“八升六降”。一季度,全区14个板块中,8个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其中兴东街道、高新区分别增长21.7%、13.0%,分别拉动全区增速7.2、4.9个百分点,6个地区有所回落,其中十总镇、西亭镇降幅较大,共拖累全区增速1.2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运行中的亮点

(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支撑有力。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增长10.0%,拉动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45.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向好。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5.7%,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研发费用总额增长93.7%,比上年同期提高119.3个百分点,占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研发费用的比重达30.0%;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实现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区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60.0%,比上年同期提高10.0个百分点,比所属行业门类(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高51.5个百分点。

(二)数字经济单位体量扩大。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在库单位实现营业收入增长7.9%。按数字经济产业划分的行业大类来看,数字技术应用业营业收入增长2.1%,数字要素驱动业营业收入增长15.9%。

(三)中小型企业拉动作用显著。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中小型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总量的86.8%,营业收入增速比全区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拉动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8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显著。

(四)人均应付职工薪酬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人均应付职工薪酬增长23.9%,比上年同期提高9.7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5.0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速较快,人均应付职工薪酬分别增长43.8%、33.6%、22.8%。

(五)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扩大。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4%。其中,节能与环保服务类企业增速较快,同比增长78.6%,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运、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分别增长27.7%、15.3%、13.5%、11.2%、10.6%;生产性支持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教育培训服务分别下降38.7%、1.2%。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承压明显。一季度,受新增企业数量下降、同期基数较高的影响,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下降25.1%,增速比1-2月回落60.9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低52.1个百分点,其中文化、娱乐业下降41.9%。

(二)生活性服务业规模缩小。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生活性服务业营业收入下降1.3%,企业规模比同期缩小;共实现利润总额1726.9万元,其中利润不足5万元的企业数量占比达43.9%,行业盈利能力不足。

(三)生产经营信心显不足。一季度生产经营景气状况调查显示,对当前企业经营状况评价为良好的企业仅占23.8%,46.0%的企业反映面临市场需求不足,21.9%的企业表示用工成本上升快。

四、三点意见建议

(一)丰富文娱供给,激发通州文化活力。积极挖掘通州文旅消费热点,依托如“鲜花小镇”、“洲际梦幻岛”等区重点文旅资源开办具有江海特色的文娱活动,吸引游客入园看演出,带动文娱行业创收;积极组织承办体育赛事,利用抖音、微信等社交平台开展宣传,提高体育活动知名度、影响力,提升全民参与热情,助力体育行业发展。

(二)多措并举,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首先,应完善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地方政策法规,明确行业标准、员工培训、行业监督等方面内容,为生活性服务业的培育和监管提供法制保障。其次,加快数字化转型,积极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服务流程,扩大服务消费选择,以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绿色化的生活需求。最后,应减少生活性服务业准入限制,激励企业探索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深度开发消费者从衣食住行到身心健康、从出生到终老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生活性服务,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消费市场,创新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增加中高端生活性服务的有效供给。

(三)优化营商环境,提振经营主体信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应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充分听取相关行业企业和专家的意见,科学研判主管行业发展趋势,把握好政策出台和调整的时度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大力支持企业开拓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形成良好产业生态,保障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还应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努力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转变,推动各项惠企政策直达企业。

                                                       

(责任编辑:贲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累计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