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通州 / 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3-11 09:28:55
信息来源: 2021年南通市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字体:

2021年,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9.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7.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815.3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711.8亿元,增长8.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4.4:49.3:46.3调整为4.2:51.1:44.7。

2021年,全年新增私营企业8689户,注册资本257.7亿元;新注册个体工商户15914户,注册资金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民营经济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8.9%,民营经济入库税金占全部税收比重为79.2%。

2021年,全区城乡就业形势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0.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74%。新增高技能人才1537人,新增技师高级技师人数242人。

2021年,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72.9亿元,增长33.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2.0%,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额增长45.7%。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3.6%。

农林牧渔业

202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增长6.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3.7万亩,总产量50.4万吨,综合亩产443公斤;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1.0万亩,总产量4.8万吨,综合亩产231公斤,增长4.1%;棉花播种面积0.05万亩,总产量43吨,亩产78公斤,增长2.6%。生猪年末存栏10.1万头,增长12.8%;家禽年末存栏219.9万只,增长5.9%;山羊存栏13.1万只,增长13.2 %。全区水产品产量9322吨,增长1.6%。其中,淡水养殖产量8530吨,增长2.0%;内河捕捞产量792吨,增长8.0%。

2021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 51.2万千瓦,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99.5%,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达 63.9%。农机化总投入9744万元,其中,农业机械购置 6454万元。建成“第六批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2021年,全区开工新建各类农业重大项目27个,总投资额27.5亿元,其中亿元项目5个。设施农业面积达19.0万亩,累计建成各类农业园区7个,省级菜篮子工程万亩蔬菜基地2个。全区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387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4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9家,其中新增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2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其中2021年新增区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累计建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家,其中累计建成省级示范联合体3家。累计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累计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3家,省级休闲农业精品村4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4家,省级农耕实践基地1个。新增新型合作农场13家,累计50家,经营面积达2.26 万亩。 2021年,全区207个涉农村资产总额26.8亿元,经营性资产7.9亿元。实现集体收入2.8亿元,村均136万元。

2021年,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4.2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53万亩。项目总投资13675 万元,新建泵站 30座、渠道71 公里、机耕桥 9座、机耕路57.6公里、河道整治41 公里、土地平整13990 亩,仓库 3 座,晒场 3519平方米。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平方公里,疏浚等级河道72条(段),清淤土方73.08万方,整治沟塘191个土方50.93万方,拆除农桥7座,新建农桥2座,改造农桥12座。

工业和建筑业

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29.0%。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41.4%,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长27.5%,智能装备产业增长36.6%,新材料产业增长46.4%,高端纺织产业增长22.5%,船舶海工产业下降5.8%。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8.0%,利润总额增长67.2%,财务费用下降6.6%,平均资产负债率52.4%,上升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5.0%、5.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6.8%。

2021年,全区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4家、市级示范智能车间14家,累计建成市级示范智能车间36家。新增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24家;星级上云企业16家;获评2021年南通市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创新试点示范企业7家;新认定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2家。

2021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138.7亿元,增长6.2%。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1.4%,其中,建筑工程产值增长11.7%,安装工程产值增长5.0%;签订合同额3682.4亿元,增长8.4%。

服务业

2021年,全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64.5亿元,增长7.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7.3亿元,增长8.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6.9亿元,增长12.0%;金融业增加值84.0亿元,增长3.5%;房地产业增加值116.4亿元,增长11.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5.6亿元,增长14.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36.0亿元,增长11.4%。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1%,利润总额增长7.9%。

2021年,全区各类房屋(含安置房)销售面积258.09万平方米,增长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42.80万平方米,增长15.2%。2021年末,房屋施工面积786.69万平方米,增长11.3%。

2021年末,全区拥有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4A级景区1家,国家3A级景区2家,国家2A级景区1家,省级休闲旅游街区1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1家,国家二星级旅游饭店1家。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3%。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0%,占全部投资比重65.2%,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37个,增长5.7%,完成投资额增长35.0%。

2021年,全区高技术产业投资额增长13.4%,高于全部投资额增速12.1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额比重23.3%,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额增长的贡献率为210.0%,拉动全部投资额增长2.8个百分点。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2%。全社会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9.2%,全社会住宿和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21.9%。

2021年,全区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3.5%,饮料类回落33.1%,烟酒类增长25.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3.6%,化妆品类下降7.3%,金银珠宝类增长76.9%,日用品类下降16.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下降1.2%,中西药品类增长37.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46.8%,家具类下降2.3%,通讯器材类增长350.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4.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3.4%,汽车类增长21.7%。

2021年,全区限额以上批发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销售额88.66亿元,增长45.3%;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销售额4.68亿元,增长55.3%。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17.1亿元,增长20.6%。其中,出口总额270.4亿元,增长18.7%;进口总额46.7亿元,增长32.8%。全年贸易顺差223.7亿元,比上年扩大31.5亿元。

2021年,全区实际到账外资2.63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7个。全区境外投资注册新设立及增资企业2家,境外中方协议投资总额311万美元。

2021年,全区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20589万美元,增长314.5%;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6313万美元,增长11.5%;新派劳务人员457人,增长471.3%;年末在外劳务人员641人,增长124.9%。

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电力业

2021年,全区公路客运总量109万人次,下降35.7%;公路货运总量960万吨,增长13.2%;水路货运量325万吨,增长12.5%。2021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2477.3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公里、一级公路371.31公里、二级公路252.33公里、三级公路144.75公里、四级公路1572.97公里,桥梁1351座、50420.68延米。

2021年末,全区汽车保有量38.46万辆,增长8.3%,私家车拥有量33.6万辆,增长5.3%。

2021年,全区完成邮政业务收入3.2亿元,增长3.2%;收寄国际、国内函件11.5万件,下降62.2%;国际、国内包件2416.9万件,增长12.9%;投送特快专递125.9万件,增长47.6%;发送各类报刊杂志1891.1万份,下降1.8%;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80.3亿元,增长0.2%。

2021年末,全区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8万户,其中,4G/5G手机用户118.6万户。固定宽带接入用户52.9万户。

2021年,全区全社会用电量70.2亿千瓦时,增长16.7%。第一产业用电量0.2亿千瓦时;第二产业用电量50.1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49.3亿千瓦时;第三产业用电量8.1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1.8亿千瓦时。

财政和金融

2021年,全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7亿元,增长15.0%,其中,税收收入64.0亿元,增长17.0%。税收收入中:增值税(50%部分)25.8亿元,增长16.4%;企业所得税(40%部分)9.4亿元,增长22.5%;个人所得税(40%部分)2.4亿元,增长18.0%;城市维护建设税3.5亿元,增长9.0%;房产税3.0亿元,增长24.4%;土地增值税7.2亿元,增长33.3%。

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7.0亿元,增长2.2%。其中,用于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与就业、卫生健康、农林水、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为99.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9%。

2021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031.6亿元,增长4.2%。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346.9亿元,增长10.7%。本外币贷款余额1390.8亿元,增长20.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10.2亿元,增长6.0%;中长期贷款余额963.5亿元,增长27.3%。

(责任编辑:魏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累计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