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桥镇供稿(刘淑芬 杨建彬)刘桥是著名的哨口板鹞之乡,据考证,刘桥哨口板鹞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哨口板鹞又是南通的特色文化之一,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保护、传承、发展的重点项目,又被誉为“中华一绝”。
刘桥哨口板鹞盛于宋代,清末与北京、天津、潍坊齐名于全国,为四大流派之一。哨口板鹞属南派板子类,是全国绝无仅有的一类,板鹞上装有大小不等的哨口数十只乃至数百只,高中低音齐全。天风得意时,其发出浑厚、悦耳、动听的音响。堪称“空中交响乐”。
刘桥哨口板鹞历史悠久,风筝爱好者遍布全镇的村村组组、街巷里弄。1997年,为了促进地域文化的繁荣,刘桥镇成立了风筝爱好者协会,并将农历三月初一定为风筝节,开创了乡镇级举办风筝节的先河。二十多年来,协会队伍不断壮大,现拥有注册会员200多名、鹞友1600多名。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都成了鹞友盛会的日子,活动人数由起初的几十人增加到现在的数千人;活动范围由邻近县市的鹞友扩大到外省市的远道客人,影响力波及大江南北。他们以风筝健身、以风筝会友、以风筝表达对时代的欢歌和祝福。
风筝爱好者协会成立以后,多次应邀参加了大型的放飞活动,先后多次赴省内外参加比赛,均以强大的阵容和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兄弟参赛单位的啧啧称赞。
刘桥镇风筝制作的传承人技艺不凡,现从事风筝制作的有120多人。风筝制扎的领军人物于海涛,凭着自己的木模工手艺,潜心钻研哨口雕刻、风筝制扎,技巧不断提高,不仅保留传统的格局,还研制了便于携带的折叠式板鹞风筝,做到外观美、轻巧、音质好。设计出制作板鹞的模板,便于规模制扎、便于新手制扎,在雕刻上不仅保留原有的和尚帽口、道士帽口、蟹壳口、梭子口,还挖掘了失传100多年的圆球口,发明了子母口、多连口,哨口的下身壳体不仅有葫芦、竹筒、白果、蛋壳、栗壳,还创新了毛毛虫壳、菱角壳、花生壳、铜皮不锈钢壳、椰子壳、塑料壳等。鹞友顾联民挖掘出了100多年前的哨口;鹞友唐志明(已故)制扎了1120联星板鹞,创下了板鹞之最。
此外,还造就了以高则先为代表的给风筝增色添彩的板鹞画家,他的风筝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近二十年来,他已创作板鹞画1000多幅,有50多个作品出售到亚非欧美20多个国家,30多个作品被国家、省、市博物馆和风筝馆收藏。2004年,由他绘制的以封神榜为主题的风筝在省文联组织的比赛中获得银奖。2016年6月,他结集出版了《高氏板鹞画选》。
刘桥板鹞曾被收入《中国风筝》彩页。2009年3月,刘桥镇被南通市文化局命名为“南通板鹞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