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日报讯(记者孙萍 通讯员 刘淑芬 胡舒)“六角板鹞”“七星鹞”“龙凤呈祥”“忠义春秋”……漫步在刘桥风筝节现场,形态各异、主题丰富、精致美观的板鹞风筝琳琅满目,这些是诸多板鹞制作者和爱好者带来的得意之作乃至珍藏精品,展现着他们对传统板鹞技艺和板鹞文化的钟爱与传承。
“刘桥哨口板鹞作为南通板鹞文化的一支代表,风韵独特,刘桥也是全省重要的风筝风俗文化地之一。很高兴看到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出席刘桥镇第二十二届风筝节的江苏省风筝协会副秘书长谢小丽赞许道。
创新中传承
传统的板鹞风筝制作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等工艺于一体,用料考究。最常见的是以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交错组合扎制成的“六个凸角”形的风筝,大小不一,大者丈余、小者尺盈。近年来,板鹞传承者潜心研究,不断创新技艺,在保留传统格局的同时,将数个小六角鹞并联在一起,扎制出“七星串联”“十九星串联”等多种样式,形态更趋丰富。
风筝节上,来自南通港闸的板鹞制作者顾正强展示了一只“169星串联”的大型板鹞风筝,设计精巧,造型美观,吸引了众多市民。这只板鹞高1.38米,上面规则排布大小哨口155头,因用料特殊,整体重量仅一公斤。“我特别选用碳素纤维管编扎,跟传统风筝用的竹条相比,分量更轻。另外,裱糊材料用的是电脑打印花色布,比传统用纸、棉、绸布等更轻盈,色牢度更好。”痴迷板鹞风筝已20多年的顾正强介绍,在制作时他还创新镂空设计,“这样可让板鹞在放飞时更稳定。”
据了解,刘桥民间板鹞艺人还研制出了折叠式板鹞风筝,“比传统的平板式更便于携带,而且同样美观、轻巧、音质好,受到年轻人青睐。”刘桥镇风筝协会会长施顾华介绍,设计、用料、扎制、哨口雕刻等制作工艺的创新,让古老的板鹞焕发了“年轻态”。
后继有传人
熙熙攘攘的风筝节上,中老年人居多,然而记者发现,如潮的人流中跳跃出一群孩童的身影。“快来看,这个板鹞风筝哨口多精巧啊!”孩子们在板鹞展示区专注地欣赏着一只只精品板鹞。经了解,他们来自区实验小学风筝社团。“得知这里有传统风筝节活动,我们便组织社团的孩子前来开阔眼界,领略非遗板鹞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创作之美。”社团带队老师吴建彬表示。“看到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板鹞,我对它的构图和哨口制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11岁的社团学生诗祺说,她特别喜爱哨口板鹞这种“会唱歌”的风筝,通过学习观摩和老师指导,已经尝试手工制作板鹞了。
“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我们风筝协会成员更义不容辞。” 每年都来参加风筝节的南通市风筝协会副秘书长胡智表示,他出身风筝世家,从他爷爷那代开始从事哨口板鹞制作。“现在我儿子在学习研究这一传统技艺,我的孙子也从小接触。”胡智欣慰地说,传统板鹞文化将生生不息、代代传续下去。
佳绩获点赞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扶持下,传统板鹞文化在“风筝之乡”刘桥传承有方,特别在青少年中发扬光大。
“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我们从娃娃抓起。”施顾华说。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南通板鹞风筝市级传承人,他10多年前就协助刘桥小学编写了校本教程《七彩风筝》,并被聘为校外辅导员,为风筝兴趣小组传授板鹞风筝扎制技艺,还带领学校风筝队参加省内外的风筝比赛和展示。经过精心打造,风筝文化已经成为刘桥小学的一大特色,学校师生风筝代表队近年来在省市风筝比赛中屡屡获奖。去年,南通市首个风筝传承教学基地落户刘桥小学。
本届风筝节开幕式上,提到刘桥小学生风筝队,谢小丽情不自禁地点赞:“他们很棒、很厉害,在历次的全省风筝大赛中,他们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每次在颁奖典礼上,我总能看到他们,获得了很多的掌声。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传统板鹞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希望。”
刘桥对板鹞风筝文化的传承受到业内专家的认可。“从娃娃开始培养、传授,各级专业制作艺人不断钻研创新,都让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发出了无限魅力。”谢小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