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南通市通州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南起北纬31°52'的张芝山镇竖积洪村,北至北纬32°15'的刘桥镇米三桥村,南北间最大直线距离50千米;西起东经120°41'的五接开沙岛,东至东经121°25'的南通滨海园区北侧,东西间最大直线距离85千米。东临黄海,海岸线长15.97千米;西部地区南濒长江,江岸线长10.77千米;西南与崇川区相接,东南与海门区为邻,北与如东县毗连,西北与如皋市接壤;辖区面积1525.74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351.50平方千米、江海水域174.24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通州因江海潮水裹挟泥沙壅托沉积而成陆。地质以轻变质岩系为基底,为震旦纪凹陷地带的边缘,沉积着震旦纪至中生代三叠系海陆相交替沉积地层。自中生代以后为持续沉降区。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广泛,土层深厚,层厚一般在300米左右。地质构造简单,是相对稳定区,属中部古长江工程地质优良区,地层构造为江南地层中的苏州、长兴地层小区。通州区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境内横宽纵窄,地势平坦,耕层深厚,适耕性强。地势西北部较高,东南部和沿江、近海垦区较低,全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北部高程3.8-4.2米,南部沙田高程3.0-3.6米,西部、南部沿江及东部沿海地势低洼,最低处为2.20米。

【水系河流】通州区为长江流域平原河网地区,境内河网自上而下由一、二、三、四级河与丰产沟构成,通江达海,逐级派生,分级控制,逐步形成具有引、排、降、蓄、运等多种功能的内河水系。依据地势高低变化,全境分成四大水系:九圩港通吕运河水系、通启河水系、三余水系、沿江圩田水系,以上水系均属长江水系,各水系间无明显分水脊线,水位差利用内河涵闸控制。

【政区沿革】通州境域,初为长江口海域中的沙洲,南北朝中期出水。南北朝后有人定居,煮盐为业。唐为盐亭场,设防务机构。唐末沙洲涨接大陆,即凿河运盐,开通至扬州的航道,并筑坝圩、培土壤、植麦黍,逐步改变单一从事盐业生产的局面。五代初称静海镇。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设通州,因东北有大海通辽海诸夷、西南有长江连吴越楚蜀、内运渠道达齐鲁燕冀,故而得名。静海镇改称县,隶属通州。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改通州为崇州,又名崇川,属淮南东路;明道二年(1033年)仍称通州;政和七年(1117年)改为静海郡,不久复名通州,属扬州。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通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复为通州,属扬州路,隶江北淮东道廉访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静海县,通州直管静海本土,领海门、崇明两县,属扬州府;洪武九年划崇明县归苏州府,通州仅领海门一县。嘉靖年间(1522一1566年),通州除州城外,分六乡六场。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省扬州府;康熙六年(1667年)起属江苏省扬州府;康熙十一年(1672年),因江岸坍没,海门废县为乡,并入通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为直隶州;宣统元年(1909年),设3个市区、10个镇区、8个乡区;宣统二年(1910年),市区、镇区改为市,乡区改为乡。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废州,改称南通县,属江苏省;全县仍设13个市、8个乡,民国9年(1920年)增设三余乡。民国18年,市乡合并为18个区,区下设镇、乡、闾、邻;民国23年又并为13个区,区下设镇、乡、保、甲。

1949年2月2日,南通县全境解放,原县城及港闸等地划出另置南通市,实行城乡分治。南通县政府移驻金沙镇,隶属南通行政公署管辖。同年10月,全县设12个区15个乡。1956年2月和1957年10月两次并区并乡后,全县为8个区47个乡和3个县属镇、2个区属镇。1958年3月,撤销区建制,设通海、通中、通东、通北、通西5个片。1958年成立38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公社下设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后公社范围逐步调小,至1982年全县有61个公社、5个县属镇。1961年9月,恢复8个区建制;1966年增设十总区。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隶属南通市管辖。同年,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年末,全县为9个区、60个乡、5个县属镇、1个海洋渔业公司。1984年5月,实行镇管村体制,全县设14个镇、43个乡,以后各乡先后改建为镇。1987年2月,撤销区委、区公所,按原行政区域设9个区工委和指导组。1991年1月,陈桥、幸福、秦灶、新开3个乡1个镇和小海镇的6个村划归南通市区后,县境面积为1637平方千米,人口145万余人。1992年末,全县为17个镇、32个乡、1个海洋渔港管理委员会、36个居民委员会、884个村。

1993年2月,南通县撤销改设通州市。

1996年4月机构改革中,9个区工委、指导组撤销。2000年全市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原49个乡镇撤并为26个。2001年4月,观音山、小海、竹行3镇和市良种场、种畜场划归南通市区,通州市行政区域内的南通农场(省属)和东方红农场(省属)也划入南通市区范围。2002年末,全市辖23个建制镇、3个街道办事处,376个行政村、52个社区,5个农场。2005年,新设北兴桥、三门闸、五接、李港、海晏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市有23个建制镇、4个街道办事处,376个行政村,57个社区,5个农场,总面积1351平方千米,总人口126.25万人。2006年,石港镇金庄村并入金庄社区,刘桥镇凤仙村并入刘桥社区;三余镇设立五甲苴社区。年末,全市有23个建制镇、4个街道办事处,374个行政村、58个社区,5个农场。总面积1351平方千米,总人口125.64万人。2007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北兴桥镇、海晏镇与三余镇合并设立新的三余镇;新联镇与刘桥镇合并设立新的刘桥镇。同年,撤销石港镇石西村和渔湾村,设立渔湾、石西社区居民委员会。年末,全市共设20个建制镇、4个街道办事处,372个行政村、60个社区,5个农场。2008年2月3日,经省政府批准,川港镇与姜灶镇合并设立川姜镇。同时,原川港镇所辖八字桥、安东、南兴、大成、保通、通海、竖积洪、培德村整建制划归张芝山镇管辖;原姜灶镇所辖董家埭、利民、周照港、正场、民平村整建制划归先锋镇管辖。2月21日,全市进行村(社区)合并调整,原376个行政村、58个社区合并调整为207个行政村、63个社区。12月,撤销三余镇团结社区居民委员会,建立滨海工业区团结社区居民委员会。年末,全市共设19个建制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街道办事处,207个行政村、63个社区,5个农场。总面积1525.74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351.50平方千米。年末,耕地面积7.35万公顷,户籍总人口124.27万人。2009年3月和4月,苏通大桥工业区、通州滨海工业区分别更名为“苏通大桥科技产业园通州滨海新区。2009年7月2日,撤销通州市,设立南通市通州区。年末,全区共设19个建制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街道办事处(城东、城中、城南、城北),207个行政村,63个社区,5个农场。耕地面积7.06万公顷,户籍总人口124.16万人。2010年末,全区耕地面积7.02万公顷,户籍总人口124.64万人。2011年9月30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通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名为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末,全区设19个镇、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街道办事处,207个行政村、63个社区,5个农场。耕地面积7.02万公顷,户籍总人口125.25万人。2012年3月20日,南通市人民政府决定(通政发〔2012〕31号),通州滨海新区、三余镇由南通滨海园区代管,行政区域仍隶属通州区。年末,全区设19个镇、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街道办事处,207个村、63个社区,5个农场,户籍总人口125.73万人。2013年1月10日,区人民政府批准,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增设碧华、金霞社区;4月15日,二甲镇余西社区居民委员会更名为余西村民委员会。12月,国务院批准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锡通科技产业园、通州滨江新区、中国南通家纺城、南通空港产业园、石港科技产业园初具规模。年末,全区设19个镇、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街道办事处,208个行政村、64个社区,5个农场。户籍总人口126.27万人。2014年4月9日,区人民政府批准,金沙镇增设天霞、天熹、天晖、天虹社区。年末,全区设19个镇、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街道办事处,208个行政村、68个社区,5个农场。户籍总人口126.27万人。

2015年2月24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金沙镇,以原金沙镇东市等14个社区和进鲜港等9个行政村区域,设立金沙街道办事处。以原金沙镇金南等10个社区和三姓街等10个行政村区域和原先锋镇利民等3个行政村,二甲镇进东、麒麟桥村,川姜镇双池头等6个行政村区域,设立金新街道办事处。撤销先锋镇,以原先锋镇三圩头等8个行政村区域,设立先锋街道办事处。撤销兴东镇,以原兴东镇行政区域设立兴东街道办事处。撤销平潮镇、平东镇,原平潮镇行政区域与原平东镇行政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平潮镇。撤销十总镇、骑岸镇,原骑岸镇行政区域与原十总镇行政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十总镇。撤销东社镇、五甲镇,原五甲镇行政区域与原东社镇行政区域合并,设立新的东社镇。撤销兴仁镇、四安镇,原兴仁镇行政区域与原四安镇徐家桥等6个行政村和酒店社区合并,设立新的兴仁镇。原四安镇九总渡、龙坝村划归西亭镇管辖。年末,全区设4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8个行政村6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个农场。户籍总人口126.59万人。

2020年3月16日,中共南通市委办公室、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苏通科技产业园区、锡通科技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苏通园区与锡通园区实行一体化运行,由市委、市政府直接管理。

【现行区划】2022年末,全区设4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8个行政村、6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个农场。

【方言】通州境内通行五种方言,与通州成陆初期从中国北方、安徽长江两岸、上海崇明和省内扬州、镇江、常州、苏州一带迁来的移民有密切关系。一是金沙话。其通行地区主要在金沙、东社、十总等部分地区。二是通东话,俗称东路话。其通行地区主要在二甲周边等部分地区。三是启海话,又称沙里话。沙里话又分为南沙里话和北沙里话。其中,南沙里话通行地区主要在川姜、张芝山、先锋等部分地区;北沙里话通行地区主要在三余等部分地区。四是南通话,俗称西路话。其通行地区主要在兴仁、兴东、刘桥、西亭、石港等部分地区。五是如东话。其通行地区主要在与如东接壤的北部边境地区。

【名点名菜】具有南通风味的名点、名菜有数十种。其中名点有:窖糕、熏糕、蒿团、凉团、冷蒸、蕾香饺、芝麻盘饼、蟹黄肉包等,是各具特色和乡土风味的应时名点。名菜有鲜烩文蛤、腐汁炝虾、红烧马鞍桥、红烧鲫鱼、雪里蕻肉丝汤、虾米烧塌棵黑菜、黑菜粉丝汤等。

历史沿革
经济发展
社会事业
人民生活
城市建设
企业家精神

通州境域,初为长江口海域中的沙洲,南北朝中期出水。南北朝后有人定居,煮盐为业。唐为盐亭场,设防务机构。唐末沙洲涨接大陆,即凿河运盐,开通至扬州的航道,并筑坝圩、培土壤、植麦黍,逐步改变单一从事盐业生产的局面。五代初称静海镇。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设通州,因东北有大海通辽海诸夷、西南有长江连吴越楚蜀、内运渠道达齐鲁燕冀,故而得名。静海镇改称县,隶属通州。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改通州为崇州,又名崇川,属淮南东路;明道二年(1033年)仍称通州;政和七年(1117年)改为静海郡,不久复名通州,属扬州。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通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复为通州,属扬州路,隶江北淮东道廉访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静海县,通州直管静海本土,领海门、崇明两县,属扬州府;洪武九年划崇明县归苏州府,通州仅领海门一县。嘉靖年间(1522一1566年),通州除州城外,分六乡六场。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省扬州府;康熙六年(1667年)起属江苏省扬州府;康熙十一年(1672年),因江岸坍没,海门废县为乡,并入通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为直隶州;宣统元年(1909年),设3个市区、10个镇区、8个乡区;宣统二年(1910年),市区、镇区改为市,乡区改为乡。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废州,改称南通县,属江苏省;全县仍设13个市、8个乡,民国9年(1920年)增设三余乡。民国18年,市乡合并为18个区,区下设镇、乡、闾、邻;民国23年又并为13个区,区下设镇、乡、保、甲。

1949年2月2日,南通县全境解放,原县城及港闸等地划出另置南通市,实行城乡分治。南通县政府移驻金沙镇,隶属南通行政公署管辖。同年10月,全县设12个区15个乡。1956年2月和1957年10月两次并区并乡后,全县为8个区47个乡和3个县属镇、2个区属镇。1958年3月,撤销区建制,设通海、通中、通东、通北、通西5个片。1958年成立38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公社下设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后公社范围逐步调小,至1982年全县有61个公社、5个县属镇。1961年9月,恢复8个区建制;1966年增设十总区。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隶属南通市管辖。同年,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年末,全县为9个区、60个乡、5个县属镇、1个海洋渔业公司。1984年5月,实行镇管村体制,全县设14个镇、43个乡,以后各乡先后改建为镇。1987年2月,撤销区委、区公所,按原行政区域设9个区工委和指导组。1991年1月,陈桥、幸福、秦灶、新开3个乡1个镇和小海镇的6个村划归南通市区后,县境面积为1637平方千米,人口145万余人。1992年末,全县为17个镇、32个乡、1个海洋渔港管理委员会、36个居民委员会、884个村。

1993年2月,南通县撤销改设通州市。

1996年4月机构改革中,9个区工委、指导组撤销。2000年全市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原49个乡镇撤并为26个。2001年4月,观音山、小海、竹行3镇和市良种场、种畜场划归南通市区,通州市行政区域内的南通农场(省属)和东方红农场(省属)也划入南通市区范围。2002年末,全市辖23个建制镇、3个街道办事处,376个行政村、52个社区,5个农场。2005年,新设北兴桥、三门闸、五接、李港、海晏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市有23个建制镇、4个街道办事处,376个行政村,57个社区,5个农场,总面积1351平方千米,总人口126.25万人。2006年,石港镇金庄村并入金庄社区,刘桥镇凤仙村并入刘桥社区;三余镇设立五甲直社区。年末,全市有23个建制镇、4个街道办事处,374个行政村、58个社区,5个农场。总面积1351平方千米,总人口125.64万人。2007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北兴桥镇、海晏镇与三余镇合并设立新的三余镇;新联镇与刘桥镇合并设立新的刘桥镇。同年,撤销石港镇石西村和渔湾村,设立渔湾、石西社区居民委员会。年末,全市共设20个建制镇、4个街道办事处,372个行政村、60个社区,5个农场。2008年2月3日,经省政府批准,川港镇与姜灶镇合并设立川姜镇。同时,原川港镇所辖八字桥、安东、南兴、大成、保通、通海、竖积洪、培德村整建制划归张芝山镇管辖;原姜灶镇所辖董家埭、利民、周照港、正场、民平村整建制划归先锋镇管辖。2月21日,全市进行村(社区)合并调整,原376个行政村、58个社区合并调整为207个行政村、63个社区。12月,撤销三余镇团结社区居民委员会,建立滨海工业区团结社区居民委员会。年末,全市共设19个建制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街道办事处,207个行政村、63个社区,5个农场。总面积1525.74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351.50平方千米。年末,耕地面积7.35万公顷,户籍总人口124.27万人。2009年3月和4月,苏通大桥工业区、通州滨海工业区分别更名为“苏通大桥科技产业园”和“通州滨海新区”。2009年7月2日,撤销通州市,设立南通市通州区。年末,全区共设19个建制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街道办事处(城东、城中、城南、城北),207个行政村,63个社区,5个农场。耕地面积7.06万公顷,户籍总人口124.16万人。2010年末,全区耕地面积7.02万公顷,户籍总人口124.64万人。2011年9月30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通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名为“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末,全区设19个镇、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街道办事处,207个行政村、63个社区,5个农场。耕地面积7.02万公顷,户籍总人口125.25万人。2012年3月20日,南通市人民政府决定(通政发〔2012〕31号),通州滨海新区、三余镇由南通滨海园区代管,行政区域仍隶属通州区。年末,全区设19个镇、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街道办事处,207个村、63个社区,5个农场,户籍总人口125.73万人。2013年1月10日,区人民政府批准,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增设碧华、金霞社区;4月15日,二甲镇余西社区居民委员会更名为余西村民委员会。12月,国务院批准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锡通科技产业园、通州滨江新区、中国南通家纺城、南通空港产业园、石港科技产业园初具规模。年末,全区设19个镇、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街道办事处,208个行政村、64个社区,5个农场。户籍总人口126.27万人。2014年4月9日,区人民政府批准,金沙镇增设天霞、天熹、天晖、天虹社区。年末,全区设19个镇、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街道办事处,208个行政村、68个社区,5个农场。户籍总人口126.27万人。

2015年2月24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金沙镇,以原金沙镇东市等14个社区和进鲜港等9个行政村区域,设立金沙街道办事处。以原金沙镇金南等10个社区和三姓街等10个行政村区域和原先锋镇利民等3个行政村,二甲镇进东、麒麟桥村,川姜镇双池头等6个行政村区域,设立金新街道办事处。撤销先锋镇,以原先锋镇三圩头等8个行政村区域,设立先锋街道办事处。撤销兴东镇,以原兴东镇行政区域设立兴东街道办事处。撤销平潮镇、平东镇,原平潮镇行政区域与原平东镇行政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平潮镇。撤销十总镇、骑岸镇,原骑岸镇行政区域与原十总镇行政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十总镇。撤销东社镇、五甲镇,原五甲镇行政区域与原东社镇行政区域合并,设立新的东社镇。撤销兴仁镇、四安镇,原兴仁镇行政区域与原四安镇徐家桥等6个行政村和酒店社区合并,设立新的兴仁镇。原四安镇九总渡、龙坝村划归西亭镇管辖。年末,全区设4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8个行政村6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个农场。户籍总人口126.59万人。

2020年3月16日,中共南通市委办公室、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苏通科技产业园区、锡通科技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苏通园区与锡通园区实行一体化运行,由市委、市政府直接管理。

2022年末,全区设4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8个行政村、6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个农场。

2023年,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1.3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5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892.4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737.4亿元,增长4.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2:52.5:43.3。

2023年,全区新增私营企业6506户,注册资本236.7亿元;新注册个体工商户11544户,注册资金14.7亿元。

2023年,全区城乡就业形势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高技能人才1130人,新增高级技师人数256人。

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3.2%,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55.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7.1个百分点。网络销售额占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销售额的比重为4.1%。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3%。

农林牧渔业

2023年,全区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28.2亿元,增长3.7%。粮食播种面积113.9万亩,总产50.8万吨,综合亩产445.7公斤。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0.7万亩,总产4.7万吨,综合亩产226.6公斤。棉花播种面积211.6亩,总产16.7吨,亩产78.9公斤。生猪出栏16.2万头,下降3.3%;羊出栏14.8万只,下降7.6%;家禽出栏514.1万只,增长7.8%。水产品产量9657吨,增长0.6%。其中,淡水养殖产量8813吨,增长0.6%;内河捕捞产量844吨,增长1.4%。

2023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52.2万千瓦,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6.3%,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达78.3%。农机化总投入7416万元,其中,农业机械购置1464.3万元。

2023年,全区开工新建各类农业重大项目19个,总投资额17.8亿元,其中亿元项目5个。设施农业面积达6.7万亩,累计建成各类农业园区7个,省级菜篮子工程万亩蔬菜基地2个。全区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485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3家,其中新增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2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累计建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家,其中累计建成省级示范联合体3家。累计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累计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1家,省级“苏韵乡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2家,省级休闲农业精品村4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3家,省级农耕实践基地1个。2023年,全区207个涉农村(社区)资产总额30.1亿元,经营性资产12.4亿元。实现集体收入2.7亿元,村均128万元。

2023年,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3.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25万亩,项目总投资11150万元。全力以赴对团结河(通州段二期)进行治理,共疏浚河道12千米,新建护岸12.8千米,拆建桥梁2座,拆除5座。全年整治通启运河工程(通州段)河道5千米,疏浚河道3.57千米,新建护岸5.33千米。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顺利收尾,新建农村生态河道70公里。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得以提升,由38%提高到47%。村居面貌有效改善,2023年共疏浚等级河道45条(段)、沟塘170处,疏浚土方82.4万方,治理农村黑臭河道7条。

工业和建筑业

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10.4%。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5%,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增长25.4%,智能装备产业产值增长14.2%,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7.2%,高端纺织产业产值增长6.7%,船舶海工产业产值增长33.0%。

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1.5%,利润总额增长44.4%。大中型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5.5%、67.1%,拉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9.9、29.7个百分点。

2023年,全区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工厂)6家、市级示范智能车间4家,累计建成市级示范智能车间44家。

2023年,全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569.7亿元,增长12.0%。其中,建筑工程产值增长9.9%,安装工程产值增长67.2%;全区资质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4485.1亿元,增长16.4%。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0.8%,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7.8%,比全部投资高7.0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78.7%。

服务业投资增长5.8%,高于全部投资增速5.0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48.3%,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7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2%,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投资增长4.6个百分点。

2023年,全区列统的计划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70个,增长7.7%;本年完成投资额增长25.9%,高于全部投资增速25.1个百分点,拉动全区投资增长9.9个百分点,拉动项目投资增长13.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47.8%,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

服务业

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9%。全区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64.1亿元,增长3.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7.7亿元,增长4.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7.5亿元,增长7.4%;金融业增加值94.6亿元,增长10.4%;房地产业增加值97.1亿元,增长1.7%;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57.4亿元,增长5.8%;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46.0亿元,增长1.0%。

2023年,全区新增房地产项目12个,新增项目房地产完成投资10.5亿元,新增商品房销售面积80.54万平方米。全区拥有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4家,国家2A级旅游景区1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家,省级休闲旅游街区1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区1家,省级工业旅游区2家,国家旅游四星级饭店2家。

2023年,全区重点景区共接待游客128.9万人次。其中洲际绿博园47.7万人次,洲际梦幻岛48.9万人次,鲜花小镇20.2万人次,途居开沙岛露营地12.0万人次。

国内贸易

2023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9%,全社会批发业销售额增长7.6%,全社会零售业销售额增长8.4%,全社会住宿业营业额增长14.9%,全社会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3.9%。

批发零售行业发展稳定,全年累计销售额增速前三的分别是石油及制品批发业,汽车新车零售业,纺织品、针织品及原料批发业,分别增长268.6%、65.6%、31.3%。新能源车占有率逐步提高,全年新能源汽车类商品累计销售额增长128.0%,高于汽车类商品累计销售额增速72.0个百分点,占汽车类商品累计销售额的23.6%,比上年提高19.6个百分点。重点企业增势良好,全年限额以上批发业累计销售额前30家企业销售额增长30.1%,增速高于限额以上批发业单位平均水平22.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零售业累计销售额前30家企业销售额增长28.9%,增速高于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平均水平18.4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

2023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08.9亿元,增长1.1%。其中,出口总额271.8亿元,增长1.7%;进口总额37.0亿元,下降3.1%。全年贸易顺差234.8亿元,比上年扩大2.1亿元。

2023年,全区实际到账外资1.2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7个。全区境外投资注册新设立及增资企业10家,境外中方协议投资总额94万美元。

2023年,全区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7305万美元,增长5.9%;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7589万美元,下降5.4%;新派劳务人员5548人,增长198.0%;年末在外劳务人员263人,下降87.8%。

社会保障

2023年,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0.8万人、17.3万人、16.1万人;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01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27.73万人,参保缴费率达85.4%。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每人每月294元提高到304元。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6.31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6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2.31万人,全年为32.86万人次病患支付医疗救助金4347万元。

2023年,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820元,比上年提高40元,实现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一体化,与南通市主城区接轨。农村特困供养对象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1040元提高至1070元。城市特困供养对象供养标准每人每月2025 元,与上年发放标准一致。集中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由2760元提高到2800元。散居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提高到2300元,比上年提高100元。全年发放各类生活救助款28750.98万元(含城乡低保特困供养9573.58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18132.41万元、临时救助140万元、困境未成年人分类保障904.99万元)。区慈善总会全年募筹善款1170.03元,发放善款1009.2万元。全年累计成立登记社会组织14家。

全区共有律师事务所12家,设有公职律师办公室56家;共有律师354名,其中专职律师249名,公职律师91名,公司律师12名,兼职律师2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107人。

文化、卫生和体育

2023年末,全区共有档案馆2个,共保存档案51.15万卷、61.20万件,其中向社会开放档案18.36万卷、50.35万件,区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成果4769.60G、1526.73万幅。全年利用档案6529人次、10411卷(件)次,出具档案证明6302份。全区拥有广播电视台1个,数字电视用户18.1万户,高清电视用户数8.3万户。

2023年末,全区共有表演团体 2个、剧场 1个、公共图书馆 1个、文化馆 1个、文化站 14个。全年共组织开展“欢乐江海行”送戏下乡、“通州之夜”、通剧巡演等精品文艺演出300余场,举办千场文体活动,培育万名基层文艺爱好者。不断提升基层综合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石港镇睹史院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被列入2023年度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计划,先锋街道图书分馆、东社镇东平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被授予南通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全区共有6个省级、4个市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2023年末,全区共有医疗机构452个,其中,医院、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3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203个。全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890人,注册护士2980人。全区拥有医疗标准床位6371张;全年诊疗病人553.16万人次,出院病人17.99万人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99.93万份。

2023年,金沙湾医学综合体主体封顶,“区二院扩建”“村卫生室能力提升”纳入全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达标单位1家、新建全国名中医工作室1家、新增省社区医院1家;新增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个、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功能中心4个、省五级中医馆1个;市级基层特色科室14个,甲级村卫生室20个。高标准通过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和复审迎查,建成国家卫生镇4个。创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家,省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单位2家。深化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2家单位获评2023年省优秀单位。新建省示范托育机构1家,省、市普惠托育机构3家。

2023年,全区升级改造1个体育公园、新建15公里健身步道、新建(更新)村(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77套、新增体育场地面积45.9万平方米。先后承办2023南通开沙岛跨江半程马拉松暨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长三角(南通)汽摩场地越野联赛等有影响力的7项次赛事。全年新增9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先后获评江苏省县级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省体育彩票销售工作先进单位、市人才输送先进单位等荣誉。全区体育彩票销售额突破2.8亿元,继续保持全市前列。

科学技术和教育

2023年,全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9家,1个项目获省成果转化项目立项。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5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1家,省级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试点单位1家,省级科技产业园4家,省级众创集聚区1个,省级众创社区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4家。

知识产权工作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高标准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和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新增2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中国专利奖取得新突破,斩获第24届中国外观设计银奖1项。5家单位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名单。新增南通市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2项,市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2项。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标认证企业51家,新增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贯标绩效评价合格单位14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8.39件。

2023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76所、小学43所、初中25所、高中6所、职业学校1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乒乓球运动学校1所。幼儿园在园幼儿20937人,小学在校学生56561人,初中在校学生25926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1452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3785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60人。全区幼儿园入园率99.5%,小学、初中入学率、毕业率均为100%。全区专任教师高一级学历占比分别为:高中研究生率15.2%、初中本科率99.5%、职中本科率100%、小学本科率94.9%和幼儿园大专率99.8%。

2023年,滨江学校新建、金北学校迁建、李港新幼儿园建成并顺利投用;金沙湾学校、川姜小学开工建设;校园安全提升工程继续列入区民生实事项目;继续推进中小学校教室空调安装,实现全覆盖。新增5个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新增五年制高职专业2个,现代职教体系3+3项目4个;创建省产教融合型培育试点企业6家。新增“新时代职业学校国家级名校长培养计划”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奖1人、“苏教名家”名师(校长)培养对象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四有”好教师团队1个、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2个;新增正高级教师9人;7人获省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累计发放政府助学金916.79万元,13721人次受益。

人口、人民生活

202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26.58万人,增长0.30%。其中,城镇人口84.30万人,增长1.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60%,比上年提高0.87个百分点。

2023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22.76万人,下降0.82%。全年出生4691人,出生率3.81‰,出生婴儿性别比(以女性为1)为1.03:1;死亡人口15036人,死亡率12.20‰;自然增长率-8.39‰。

根据住户抽样调查,2023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92元,增长5.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612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76元,增长6.9%。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为1)为1.85:1。

2023年,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652元,增长8.2%。其中,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9428元,增长7.1%;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774元,增长6.4%;人均居住消费支出5822元,增长7.5%;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2066元,增长7.1%;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5558元,增长11.7%;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4737元,增长9.4%;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016元,增长2.9%;人均其他用品和服务消费支出1251元,增长12.6%。

城乡发展、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

2023年,全区新增绿地面积53.04公顷(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率45.8%;日转供水能力45万吨,水质综合指标合格率100%;燃气普及率、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100%。全年新增道路照明灯326盏,新增城市照明总功率32千瓦,线路长度8.6千米。

2023年,全区环境治理扎实推进,市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及优III率均为100%,PM2.5浓度均值2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83.8%,土壤、噪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形势保持稳定,无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128家重点企业完成自查,排查并整改环境安全风险隐患750个。完成了195家企业应急预案的网上备案,有效提升了环境应急防控能力。

2023年,平均气温17.0℃,比上年上升0.1℃,全年发布各类气象预警79次,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13次。

持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年排摸涉黑涉恶线索3条,办结3起;破获刑事案件1246起,破案率31.2%;抓获刑事作案成员5356人,下降5.4%。2023年,全区发生交通运输事故4起,死亡1 人,受伤 3人。全区发生火灾859起,死亡1人,直接经济损失737.2万元。

b3.jpg

“坚苦自立、创新致远”作为通州企业家精神的表述方式于2014年1月26日正式对外发布。“坚苦自立,创新致远”这八个字,包容广泛,重点突出。其内容涵盖通州先民自古传承的吃苦耐劳的拓荒精神,也涵盖张謇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又涵盖通州企业家勇于创新、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积极奉献的时代精神。

“坚苦自立”,语出张謇,他曾在三个不同场合亲笔题写以作训诫,足证其对此感受的深刻。大凡熟悉张謇生平业绩的人,都能由这四个字联想到张謇。“坚”的本意是牢固、结实,含执着、刚正、笃实之意。“苦”的本意是艰辛、困厄,含刻苦、勤劳、清廉之意。“坚苦”通常是指:坚忍刚毅、勤勉刻苦。“自”,即自己,本身。“立”可以理解为:扎根于大地,直立于世间。“自立”通常是指:不依赖他人,凭自己的劳动而独立生活,靠自身的努力而有所建树。作为企业家精神“坚苦自立”的内涵十分丰富,有信念执着,意志坚强,务实笃行,勇于担当,自力更生,自强创业等含义。以这四字作为通州企业家精神,属通州的独有的一份历史文化传承,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通州属移民地区,“坚苦自立”,是盐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总结通州新时期众多企业家的创业历程,意志坚韧、踏实苦干、不等不靠、自强自信是他们所共有的特质。坚苦自立,既是他们走向成功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们修为锤炼的本质表述。

“创新致远”,“创”意思是始造、开始。“新”的本意是初始、没有先例。“创新”通常是指:创造、更新、改变。“致”的本意是招引,使达到之意。“远”的本意是距离大,相隔远。含远景、远见、远谋之意。“致远”通常是指:能够达到更远的目标,进一步引申为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追求卓越等。“创新致远”作为通州企业家精神,有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等含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同志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创新”也是现代企业家经营事业的最高法则;“致远”则为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目标定位。对通州企业家而言,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立足长远,实现打造百年老店的目标,走向世界,为通州经济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胸怀远大目标,定位高远,属时代和历史的共同使命。“创新致远”的精神,永远也不会过时。

两句八个字,“自”与“致”音相近,均安排在四字句的第三个字,读来语音回环,铿锵有力。就其表述看,既为通州企业家精神的高度概括,亦可理解为多重的因果号召:唯有坚苦,才能自立;唯有创新,才能致远;唯有坚苦自立,才能创新致远。以“坚苦自立,创新致远”作为通州企业家精神,通州特色鲜明,表述准确,蕴涵广泛,言赅意远;字词的文、白结合,亦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