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通州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产业发展有亮点,主要指标保持稳定增长,经济运行呈现向好态势。
一、综合
2024年,初步核算通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3.1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901.5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813.3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4.1:50.4:45.5。
图1 2024年三次产业结构占比
2024年,全区新增私营企业5358户,注册资本90.3亿元;新注册个体工商户9167户,注册资金10.6亿元。
2024年,全区城乡就业形势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创业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高技能人才686人,新增技师、高级技师191人。举办各类招聘会179场,提供岗位种类5657个,岗位需求8.3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456人,其中,引领大学生创业269人,带动就业9265人。
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企业29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7.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6%,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3.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0个百分点。网络销售额占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销售额的比重为5.2%。规模以上服务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8.9%。
二、农林牧渔业
2024年,全区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32.3亿元,比上年增长3.0%。粮食播种面积114.0万亩,总产50.8万吨,综合亩产445.7公斤;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0.8万亩,总产4.7万吨,综合亩产226.5公斤;棉花播种面积213亩,总产17.0吨,亩产79.8公斤。生猪出栏15.7万头,下降3.3%;羊出栏15.1万只,增长1.9%;家禽出栏728.4万只,增长41.7%。水产品产量9746吨,增长0.9%,其中,淡水养殖产量8884吨,增长0.8%;内河捕捞产量862吨,增长2.1%。
表1 2024年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
2024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46.5万千瓦,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6.1%,特色农业机械化率73.1%。农机化总投入7416万元,其中,农业机械购置1330.5万元。
2024年,全区开工新建各类农业重大项目13个,续建项目3个,总投资额15.2亿元。设施农业面积达6.7万亩,累计建成省市级农业园区3个、省级菜篮子工程万亩蔬菜基地2个。全区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522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3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累计建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家,其中,累计建成省级示范联合体3家。累计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1家、省级星级休闲农业1家、省级“苏韵乡情”休闲农业精品企业2家、省级休闲农业精品村4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3家、省级农耕实践基地1个。全区207个涉农村(社区)资产总额29.4亿元,经营性资产11.6亿元。实现集体收入2.75亿元,村均132.9万元。
2024年,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3.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2万亩,项目总投资1.3亿元。全力推进九圩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投资2.3亿元,整治骨干输配水渠道47条(段)长109.5公里、改建灌溉泵站21座、拆坝建涵7座,完成量水设施改造及信息化建设。全年共疏浚等级河道45条(段)、农村沟塘162处,清淤总土方68.2万方。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有序,新建成农村生态河道25条(段)长68.6公里,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提高至55%。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2%。其中,储能产值增长39.8%、半导体产值增长198.5%、电子元器件产值增长16.3%、化工新材料产值增长18.5%、智能装备产值增长5.4%、高端家纺产值增长7.0%,光伏产值、金属铸轧材料产值分别下降27.5%、3.3%。
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6.9%,利润总额增长16.9%。大中型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5%、65.2%,拉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4.7、12.2个百分点。
2024年,全区推动企业“用智用数赋能”,统筹推进免费诊断、项目改造建设、试点示范培育等重点工作。“专业服务商通州队”持续上门服务,全年新认定“智改数转网联”项目353个、省星级上云企业302家,省补企业转化率达91.9%。支持“链主”企业、重点企业打造转改标杆,新增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18家,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工厂)12家,累计建成省级示范智能车间33家。
2024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6%。其中,建筑工程产值增长9.3%,资质企业签订合同额增长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24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下降1.9%。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0.4%,比全部投资高2.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额的比重为78.9%。
2024年,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5.4%,比全部投资高17.3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7.6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3.5%,拉动全部投资增长9.0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6.7%,比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
五、服务业
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9.3%。全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71.4亿元,增长8.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2.1亿元,增长6.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7.2亿元,增长8.7%;金融业增加值81.5亿元,增长0.5%;房地产业增加值98.8亿元,增长3.5%;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91.3亿元,增长8.9%;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75.9亿元,增长1.0%。
2024年,全区新增房地产项目6个,新增项目房地产完成投资16.5亿元,新增商品房销售面积11.7万平方米。全区拥有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4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家,省级休闲旅游街区1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区1家,省级工业旅游区2家,国家旅游四星级饭店2家。
2024年,全区5家3A级以上景区共接待游客111.4万人次。其中,洲际绿博园39.7万人次,洲际梦幻岛29万人次,鲜花小镇28万人次,途居开沙岛露营地9.7万人次,忠孝博物馆5万人次。
六、国内贸易
2024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5%,全社会批发业销售额增长10.7%,全社会零售业销售额增长8.2%,全社会住宿业营业额增长16.2%,全社会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1.4%。
2024年,限额以上其他化工产品批发业累计实现销售额47.9亿元,比上年增长613.2%;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批发业累计实现销售额51.5亿元,增长19.2%;限额以上其他机械设备及电子产品批发业累计实现销售额22.7亿元,增长59.1%。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商品实现零售额6.0亿元,增长44.7%,占全区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33.5%,比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
2024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90.3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出口310.4亿元,增长11.6%;进口79.9亿元,增长111.3%。全年贸易顺差230.5亿元,比上年缩小4.3亿元。
表2 2024年出口贸易方式及出口地分类情况表
2024年,全区实际到账外资1.2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7个。全区境外投资注册新设立及增资企业10家,对外直接投资额1182万美元。
2024年,全区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230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5%;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22193万美元,增长26.2%;新派劳务人员1447人,下降73.9%;年末在外劳务人员1268人,增长382.1%。
八、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电力业
2024年,全区公路客运周转量473.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4%;公路货运周转量1107万吨公里,增长8.6%;水路货运周转量467万吨公里,增长0.9%。2024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2560.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0.4公里、一级公路381.6公里、二级公路241.7公里、三级公路145.6公里、四级公路1601.6公里,桥梁1154座、43830.9延米。
2024年末,全区汽车保有量42.4万辆,比上年增长1.8%,私家车拥有量38.5万辆,增长2.6%。
2024年,全区邮政业务收入3.8亿元,比上年下降5.0%;收寄国际、国内函件8.4万件,下降16.0%;国际、国内包件3000.4万件,下降9.7%;投送特快专递388.1万件,增长48.6%;发送各类报刊杂志2016.3万份,下降5.0%;年末邮政储蓄余额265.4亿元,增长7.4%。
2024年末,全区本地固定电话用户9.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5.8万户,其中,4G/5G手机用户136.6万户。固定宽带接入用户64.4万户。
2024年,全区全社会用电量91.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1%。第一产业用电量0.3亿千瓦时;第二产业用电量64.2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63.4亿千瓦时;第三产业用电量10.4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6.1亿千瓦时。
九、财政和金融
2024年,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税收收入59.5亿元,增长2.1%。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7.6亿元,增长0.9%,其中,用于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农林水、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为114.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3.4%。
2024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696.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个人存款余额2049.1亿元,增长11.8%。本外币贷款余额2100.3亿元,增长14.5%。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2024年,全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5家,3个项目获市成果转化项目立项。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1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1家,省级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试点单位1家,省级科技产业园4家,省级众创集聚区1个,省级众创社区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4家。上报新增入库研发投入重点企业17家。全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62项,合同金额6298.5万元。
2024年,高质量通过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中期检查,“‘333’工作法赋能家纺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经验做法入选首批江苏省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典型案例。新增江苏省商标品牌培育和保护项目1项,南通市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1项,南通市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1项。新增江苏省知识产权管理贯标绩效评价合格企业12家,新增通过《企业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要求》新国标认证企业13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3.9件。
2024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75所、小学46所、初中27所、高中7所、职业学校1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乒乓球运动学校1所。幼儿园在园幼儿18945人,小学在校学生55675人,初中在校学生27448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2705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3724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55人。全区幼儿园入园率99.5%,小学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7%,毕业率100%。全区专任教师高一级学历占比分别为:高中研究生率18.7%、初中本科率99.6%、职中本科率100%、小学本科率95.0%和幼儿园大专率99.7%。
2024年,金沙湾学校建成并顺利投用,亭西小学扩建工程主体结构封顶,校园安全提升工程继续列入区民生实事项目。全区6个项目成功入围2024年度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新增省课程游戏化项目1个,南通市幼小衔接项目2个;新增五年制高职专业1个,新增市级产教联合体1个、省级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创新提质实验基地1个;新增南通市中青年名师(校长)工作室6家,省级名师(校长)工作室成员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苏省模范教师1人。累计发放政府助学金951.6万元,14018人次受益。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2024年末,档案馆馆藏218个全宗,52.0万卷、61.9万件档案,其中,向社会开放档案19.2万卷、50.4万件。规范化整理馆藏档案、资料3000余件。馆藏档案数字化成果5586.3G、1645万幅。共计接待服务查档、利用档案6075余人次、12840卷(件)次,出具档案证明5894份,其中,线上网络办理跨区域查档服务40余人次、电话查询服务600余人次。全区拥有广播电视台1个,数字电视用户17.2万户,高清电视用户数8万户。
2024年末,全区共有表演团体2个、剧场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4个。全年共组织开展“欢乐江海行”送戏下乡、“通州之夜”、通剧巡演等精品文艺演出300余场,举办千场文体活动,培育万名基层文艺爱好者。不断提升基层综合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东社镇东平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被列入2024年度江苏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计划,石港镇石趣书坊、刘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五接镇综合文化站、南通高新区城市生活文化空间入选南通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累计建成省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7个、市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7个。
2024年末,全区共有医疗机构466个,其中,医院、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198个。全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014人,注册护士2966人。全区拥有医疗标准床位6327张;全年诊疗病人593.7万人次,出院病人18.3万人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00.2万份。
2024年,金沙湾医学综合体进入全面装修阶段,区二院扩建项目二期主体封顶,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开工。“慢病医防融合项目”纳入全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通州区基层慢性病医防融合门诊20家,其中,建成江苏省首批基层慢病筛防中心2家。区中医院、区二院通过国家电子病历四级评审。建成“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单位8家、新增省社区医院5家;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功能中心1个、省五级中医馆1个、省级特色科室1个;市级特色科室4个,甲级村卫生室11个。完成省民生实事优化护理院提升项目1家,创成省优秀老年营养病房1家。加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长效管理,创成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优秀单位3家。新增省普惠托育机构2家,市普惠托育机构2家。
2024年,全区新增体育公园2个,健身步道12公里。新建小区新增体育场地近6000平方米。全年完成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3.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6平方米。先后承办全国乒乓球俱乐部乙B比赛、第九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等8项次赛事。全年新增2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
十二、城乡发展、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
2024年,全区新增绿地面积86.9公顷(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率47.9%;日转供水能力45万吨,水质综合指标合格率100%;燃气普及率、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100%。全年新增太阳能道路照明灯314盏、单臂LED路灯110盏,新增城市照明总功率47.9千瓦,线路长度5.5千米。
2024年,市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及优III率均为100%,PM2.5浓度均值2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89.3%,土壤、噪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无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全区环境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2024年,平均气温17.2℃,比上年上升0.2℃,全年发布各类气象预警96次,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9次。
2024年,排摸涉黑涉恶线索6条,办结6条;破获刑事案件2095起,破案率64.7%;抓获刑事作案成员2786人,比上年增长15.5%。2024年,全区发生交通运输事故4起,死亡1人,受伤4人。全区发生火灾814起,直接经济损失3989万元。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26.7万人,比上年增长0.06%,其中,城镇人口84.9万人,增长0.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06%,比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
2024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21.9万人,比上年下降0.7%。全年出生4828人,出生率3.95‰,出生婴儿性别比(以女性为1)为1.085:1;死亡人口12782人,死亡率10.45‰;自然增长率-6.5‰。
图2 2020-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
根据住户抽样调查,2024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33元,比上年增长5.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42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19元,增长6.4%。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为1)为1.822:1。
2024年,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3675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9717元,增长3.1%;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819元,增长2.5%;人均居住消费支出5875元,增长0.9%;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2115元,增长2.4%;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5851元,增长5.3%;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4931元,增长4.1%;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045元,增长1.4%;人均其他用品和服务消费支出1322元,增长5.7%。
表3 2024年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情况
2024年,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0.4万人、18.1万人、16.3万人;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9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28.6万人,参保缴费率达84.5%。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每人每月304元提高到324元。为6240名困难群体对象代缴保费62.4万元。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5.0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0.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0.1万人,全年为34.2万人次病患支付医疗救助金5118.0万元。
2024年,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855元,比上年提高35元,实现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一体化,与南通市主城区接轨,全面提升低保对象覆盖率水平,全年净增城乡低保138人。农村特困供养对象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1070元提高至1115元。城市特困供养对象供养标准每人每月2025元,与上年发放标准一致。集中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由2800元提高到2989元。散居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提高到2539元,比上年提高239元。全年发放各类生活救助款2.9亿元。落实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累计为408户家庭发放救助金131.2万元。为城乡困难群众发放节日慰问补助612.4万元,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478.5万元。投入223.5万元,为1.5万名低收入困难对象办理了补充保险,目前已理赔149.3万元,理赔对象1948人次。区慈善总会全年募筹善款1575.3万元,发放善款1355.1万元。全年累计成立登记社会组织21家。
2024年,全区共有律师事务所12家,公职律师办公室56家;共有律师381名,其中,专职律师275名,公职律师90名,公司律师15名,兼职律师1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107名。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别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与上年不具可比性。
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根据江苏省科技厅和江苏省统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发布<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2018修订)的通知》,包括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和新能源制造业。
5.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6.建筑业统计范围为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
7.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房地产投资统计范围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9.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为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法人单位。
10.交通运输事故指涉及营运货车的事故。
11.司法局含原三余镇不含原张芝山镇;教育体育局、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提供数据不包含原三余镇和张芝山镇;国家统计局通州调查队的粮食产量和畜牧业数据含原三余镇和张芝山镇。
数据来源:
本公报中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据来自数据局;电话用户、移动互联网数据来自移动、电信、联通公司;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户籍人口、民用汽车、交通运输事故等数据来自公安局;粮食面积和产量、畜牧业和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通州调查队;医疗保险来自医疗保障局;最低生活保障数据来自民政局;农业机械、水产品产量等数据来自农业农村局;河道整治等数据来自水利局;货物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劳务合作等数据来自商务局;公路运输数据来自交通运输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邮政公司;智改数转网联等数据来自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用电量来自供电公司;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金融信贷数据来自金融监管局;科技等数据来自科学技术局;专利等数据来自市场监督管理局;教育、体育数据来自教育体育局;档案数据来自档案馆;广播电视数据来自融媒体中心和广电网络公司;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旅游等数据来自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健康委员会;建城区绿地率、城建数据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生态环境局;气象数据来自气象局;火灾数据来自消防大队;律师事务所数据来自司法局;其他数据均来自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