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趋势预测
受今年持续干旱少雨气候影响,小麦蚜虫发生呈现明显加重趋势。据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近期田间调查显示,麦田蚜虫虫株率达20%-60%,局部重发区域百株蚜量已超3000头,显著高于常年同期水平。结合气象预报及蚜虫发育规律,预计未来5-7天蚜虫数量将成倍增加,部分田块将爆发危害,对目前田间蚜虫量大的田块需紧急防治。
二、发生原因分析
1.气候条件极为有利
今年春季以来,区域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平均气温偏高。干旱少雨环境直接抑制了蚜虫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的种群增长,同时高温低湿条件显著加速蚜虫繁殖(世代周期缩短至5-7天),导致田间虫量快速累积。
2.虫源基数偏高
受冬季偏暖影响,越冬卵存活率较常年提高20%-30%,加之早春迁飞蚜虫数量增加,为当前爆发提供了充足虫源。
3.作物长势与抗性下降
干旱导致小麦植株长势弱、叶片组织柔嫩,更易吸引蚜虫取食,且植株抗逆性降低,蚜虫刺吸危害后易诱发煤污病、病毒病等次生灾害。
三、防治建议
(一)农业防治措施
1. 合理灌溉:利用早晚时段小水灌溉,增加田间湿度,抑制蚜虫繁殖。
2. 追施叶面肥:喷施磷酸二氢钾(0.3%-0.5%)或腐殖酸叶面肥,增强小麦抗虫能力。
(二)化学防治
防治时期:对目前田间有蚜株率达20%以上且4月15日前不能齐穗扬花的田块需立即进行蚜虫单独防治;对4月15日前能齐穗扬花的田块以及目前田间有蚜株率在10%以下的田块可结合小麦穗期病虫总体防治一并进行。
可选药剂:
注: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延缓抗药性;无人机飞防需加大用水量至2-3升/亩。
四、注意事项
1.清晨或傍晚施药,避开高温时段,确保药效并减少药害风险。
2.重发田块需间隔7-10天二次防治,重点关注田边地头、背风向阳区域,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保障小麦品质及食品安全。
3.农药废弃物(农药包装袋、包装瓶等)要注意及时回收,不要随意乱扔乱丢,以免污染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