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236233/2025-01422 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宏观经济    通知
发布机构: 通州区人民政府 文号: 通政发〔2025〕5号
成文日期: 2025-03-07 发布日期: 2025-03-07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关于印发通州区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工作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014236233/2025-01422
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宏观经济    通知
发布机构: 通州区人民政府
文号: 通政发〔2025〕5号
成文日期: 2025-03-07
发布日期: 2025-03-07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关于印发通州区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工作方案的通知
区政府关于印发通州区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工作方案的通知
来源: 通州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3-10 16:57 累计次数: 字体:[ ]

南通高新区管委会,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通州区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工作方案》已经区人民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2025年3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通州区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工作方案

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把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导权,构建通州产业竞争新优势,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苏政发〔2023〕104号)、《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实施意见的通知》(通政发〔2024〕23号),结合通州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以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为契机,宽领域融入苏南、深层次对接上海,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立足通州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把握产业科技创新前沿,探索布局五大未来产业,重点聚焦五个细分领域,超前谋划一批前沿未来产业,着力推动规模壮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要素支持、区域协同,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通州产业含金量、含绿量和辨识度,为全市打造长三角未来产业创新高地贡献通州力量。

二、奋斗目标

(一)规模效应显著增强。未来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招引未来产业项目50个以上,引育未来产业关联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形成百亿级未来产业集群1-2个,有力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科技实力强劲跃升。新认定未来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入围省瞪羚企业5家以上,培育(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以上,攻克未来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5-10项,全区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升,全面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驱动力。

(三)绿色发展成效凸显。未来产业单位产值能耗明显低于全区工业行业平均水平,行业碳排放强度有效降低,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以上,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四)要素保障科学有力。引育未来产业方向股权投资基金1支以上,基金认缴规模超5亿元。创建未来技术典型应用场景5-10个,引建市场化运作的科创平台3家以上,构建“全要素+多场景+优服务”的产业生态。

(五)区域协同开放拓展。深度参与共建长三角产业创新平台1-2个、特色园区专业化科创载体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新增招引落地来自长江口地区未来产业项目20个以上,加强海内外合作,全方位提升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三、发展重点

依托我区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储能、新材料、智能装备等8条重点产业链发展基础优势,重点布局未来空天、未来装备、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通信等五大未来产业方向,瞄准低空经济、新型装备、新型储能、新一代半导体、人工智能等五个细分领域,同步超前谋划储备一批前沿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形成“5+5+N”未来产业体系。

(一)布局五大未来产业

1.未来空天。重点布局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天器制造和地面系统设备等领域,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方面发展低空飞行器、动力系统、机载设备及零部件、基础材料,航天器制造和地面系统设备方面发展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以及电源系统、任务载荷等关键部组件。

2.未来装备。重点布局高端精密装备、机器人、深远海装备等领域,高端精密装备方面发展精密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新型传感器、增材制造(3D打印)等,机器人方面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机器人伺服驱动系统等,深远海装备方面发展深海探测采矿设备、海上风电设备、智能船舶等及其核心零部件。

3.未来能源。重点布局新能源(太阳能、氢能等)高端制造及新型储能等领域,氢能方面引进电解水制氢、氢气循环泵、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新型储能方面聚焦电池本质安全技术、智能调控技术等方向,开展百兆级长寿命、低成本、高安全、高效率先进电化学储能材料技术研发。

4.未来材料。重点布局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新一代半导体等领域,化工新材料方面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纳米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金属新材料方面发展高端铝镁合金、精密不锈钢、金属复合材料,布局高熵合金、液态金属等;新一代半导体方面发展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主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同时布局氧化镓、金刚石等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

5.未来通信。重点布局5G-A、6G、卫星通信、光通信等领域,发展通信网络设备、智能终端设备、通信芯片、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和云计算网络。积极拓展应用场景落地,支持全息通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扩展现实(XR)等沉浸式技术大规模应用;支持远程设备操控、智能生产调度、工业机器人协同等应用;构建数字孪生城市,支持城市智能管理、资源调配、环境监测、公共安全等应用。

(二)聚焦五个细分领域

1.低空经济。依托区内电子元器件重点企业串联上下游,聚合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建设低空经济领域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依托低空经济产业和技术研究院,聚焦发展飞行器基础材料、元器件、零部件以及动力系统、机载系统、飞控系统,延伸拓展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机(eVTOL)整机研发制造;加快建设低空智能信息网络、低空飞行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探索发展物流运输、短途客运、农业生产等多元应用场景,推进有人机和无人机融合飞行。

2.新型装备。依托区内智能装备重点企业串联上下游,聚焦发展节能环保、工业自动化及仪器仪表智能化、物流仓储装备产业。以争创省首台(套)重大装备为抓手,建立省、市首台(套)重大装备梯度培育体系。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聚焦高精度减速器、高端伺服系统、高性能控制器等领域,提高关键零部件性能及可靠性,积极探索工业机器人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应用。加强深远海装备领域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新型储能。依托区内储能重点企业串联上下游,开展固态、半固态电池技术研发、实装验证和批量生产;积极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接,争取液流电池在电解液配方、电极材料创新、电池系统集成等关键领域突破,以及钠、镁、锌等高安全电池研发及孵化验证。聚焦推进“数智化”微电网和虚拟电厂建设,促进新能源与负荷、储能聚合调控。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储能重点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等,吸引储能行业头部企业、产业链上中下游优质项目,推动储能产业链实现整体质态跃迁。

4.新一代半导体。依托区内半导体重点企业串联上下游,聚焦国产替代,在碳化硅涂层石墨基座、碳化硅衬底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在设计、设备、封测等环节实现突破。发挥上海交大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合作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对接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联盟,在南通高新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其碳化硅衬底、外延等领域基础研究和产业化项目,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培育全产业链生态圈。

5.人工智能。依托区内集成电路重点企业串联上下游,聚焦适配新一代人工智能,积极发展满足混合 AI 技术,具备更高性能、更低功耗、更小尺寸、更高集成度新型电子元器件,并加快向传感器制造领域延伸。依托华为南通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基地等积极布局算力网络,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发展无人驾驶装备,重点突破人工智能环境感知、决策规划、运动控制等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家纺、智慧物流等场景示范应用。聚焦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农林、智慧城市等行业创新场景,布局支撑多任务复杂场景的“人工智能+”“数据要素×”行业应用。

(三)超前谋划一批前沿未来产业

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坚持科技创新为动力、应用场景为牵引,以前瞻性思维加强人才、项目、技术引培。鼓励引导产业平台、基金投早投小,宽领域多层次支持各类细分赛道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全面加速前沿未来产业发展,抢占科技与经济变革先机,谋划储备量子通讯、脑机对接、元宇宙等N个前沿未来产业。

四、推进举措

(一)完善未来产业培育体系。围绕“5+5+N”未来产业体系构建,深化研究细分赛道突破路径,聚焦引培破局,加快人才项目、科创项目招引,吸引上下游企业和机构集聚,分领域、分梯次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企业,构建“技术—产品—场景—业态”体系。

(二)强化应用场景建设牵引。立足8条重点产业链基础优势,着力开发前沿技术场景,依托国家智能工厂创建,打造特色化标杆示范场景,支持企业建设覆盖研究开发、中试验证等环节的早期试验应用,积极拓展下游市场,形成新产品(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

(三)加强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以南通高新区、平潮科技创新区为主阵地,依托集成电路装备零部件产业园等载体,发挥江海智汇园等孵化平台作用,加快打造华为南通数字经济创新协同基地,构建并完善产业创新平台体系。

(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鼓励骨干企业建设更高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支持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应用基础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国产化水平。

(五)促进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发挥人才政策体系效应,抓好高技术人才引培,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加大对重点领域人才支持力度。调动各类金融主体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方式和服务模式。支持建设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设专业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成立行业标准组织和产业联盟,主导和参与新质行业标准制订。

(六)深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加强长三角区域对接合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产业合作联动和创新资源配置,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培育跨区域未来产业集群。依托“科创飞地”,完善区域性交流机制和平台,推动创新资源集聚,构建协同创新发展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发挥区战略新兴产业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坚持党建引领,统筹发改、科技、招商、财政、金融部门及区属国有公司等多方力量,强化未来产业发展顶层设计,落实各成员单位责任分工。明确未来产业发展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清单,推进重大问题研究、决策和重点工作部署,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加强政策支持。研究制定具有通州特色专项产业政策,引导未来产业在本地长效发展。依托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南通创新发展基金、区市场化引导基金等省市区三级产业基金引导与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用好用足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在人才、土地、能耗等多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确保未来产业发展不受要素制约,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三)明确部门职责。区发展改革委负责牵头研究未来产业细分赛道突破路径,统筹协调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做好产业培育扶持和企业服务管理。区人才办负责未来产业方向人才项目和高精尖缺人才招引工作。区科技局负责科创项目招引、科创载体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区商务局负责牵头推进未来产业项目招引。区数据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交通运输局,通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产业支持体系。

(四)优化监督评估。构建未来产业发展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发展动态,确保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到岗、措施到位。探索长周期考核和监管模式,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对招引的重要人才、重大项目和载体平台进行专项评估,精准配置资源要素。

区政府关于印发通州区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工作方案的通知.doc

图解:点击查看